很多人认为,胃癌是中老年人得的病,但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排第一的胃癌,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,近年来,胃癌患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。不仅如此,青年胃癌患者的肿瘤学特性还似乎呈现出恶性程度高、进展快的特点,处理起来往往比中老年人更加棘手。
根据2020年1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胃癌患者中约10%是35岁以下患者,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.5倍,农村高于城市。在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的今天,年纪轻轻就罹患胃癌的人越来越多,这是为什么?
一、胃癌常见的原因:
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,但病因属多因素,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、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已达成共识。
1.幽门螺杆菌感染
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、发展都密切相关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危险性4~6倍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炎症,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。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肠型胃癌发病的先决条件。
2.环境因素
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,从胃癌高发区国家向低发区移民,第一代仍保持胃癌高发病率,但第二代显著下降,而第三代发生胃癌的风险性已接近当地居民,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和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一些环境因素,比如水土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,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等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饮食途径与胃癌相关。
饮食习惯的改变可影响胃癌发生的危险性。不够重视健康管理、不良生活习惯。年轻人常常认为自己身体好,有本钱,肆意挥霍自己的健康,这是极其不理智的做法。
伤胃的不良习惯有:
(1)大量吸烟、酗酒。
(2)饮食嗜好熏烤、油炸食品、洋快餐食品;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饮食;偏食、挑食,只吃肉类,不吃或少吃新鲜蔬菜水果。
(3)作息无规律,长期熬夜、日夜颠倒。
(4)情绪调节不当,长期精神紧张等。
3.遗传因素
约10%的胃癌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。需注意的是,与患者疾病的发生最密切的往往是与患者关系最密切的亲人。另外,在我国家族聚集与地域也密切相关,例如,山东省临朐县、辽宁省庄河县、福建省长乐县等地区是胃癌的高发区,这些地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。
4.EB病毒感染
少部分胃癌,特别是病理组织学上显示未分化型的胃癌,其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相关。
二、胃癌的癌前变化:
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胃黏膜上皮发生,而大多发生于原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,即癌前变化。1978年WHO专家会议将胃癌的癌前变化分为癌前病变(pracerouslesion)和癌前状态(precancerouscondiion)两类,沿用至今。
癌前病变指一类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,即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;癌前状态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,包括:
(1)萎缩性胃炎(伴或不伴有肠化生和恶性贫血):中、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年发生危险性约为0.5%。
(2)慢性胃溃疡:溃疡边缘黏膜反复损伤、修复,增加细胞恶变机会(目前已倾向否定胃溃疡恶变)。
(3)残胃:指胃良性疾病手术后,癌变一般在术后15~20年以上才发生,与低胃酸、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,BillrothⅡ式术后的风险较Ⅰ式高。
(4)胃息肉:增生性(或炎症性)息肉恶变率很低,仅1%;腺瘤性息肉恶变率40%~70%,直径>2cm息肉恶变率更高。
(5)胃黏膜巨大皱襞症:报道的恶变率约为10%。
三、分期:
胃癌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。
1.早期
早期胃癌的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,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(侵及黏膜下层者中11%~40%有局部淋巴结转移)。
2.进展期
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黏膜下层,其中侵入肌层者称为中期,侵及浆膜或浆膜外组织者称为晚期。
四、临床表现:
(一)症状
胃癌缺乏特异性症状,早期胃癌半数以上无症状。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、早饱、食欲减退、消瘦等。早饱指患者虽有饥饿感,但稍一进食即感饱胀不适。贲门癌累及食管下端可有咽下困难;胃窦癌引起胃出口梗阻可有呕吐;溃疡型癌出血可有黑便/呕血:腹膜转移产生腹水时可有腹胀。
(二)体征
早期或部分进展期胃癌无明显体征。体征主要有上腹肿块及远处转移出现的肝大、腹水、Virchow淋巴结、直肠前窝肿块和卵巢肿块、左腋前淋巴结肿大和脐周小结等。少数胃癌可有副肿瘤综合征,包括血栓性静脉炎、黑棘皮病、皮肌炎等,有时可出现于胃癌被察觉之前。
五、如何预防
1.首先得重视:健康是革命的本钱,万万不可马虎。年轻人尚需敬畏生命,尽量避免危害自身或他人健康的行为。
2.杜绝不良习惯:如上所述不良习惯都应该尽量避免。
3.趁早发现自己的“不适”:通常早期胃癌患者缺少典型症状,容易被按照胃炎和胃溃疡来治,造成误诊、误治。
一般来说,40岁以上人群是胃癌高发群体,但是有家族史的人,可能提早10年甚至更早发病。在我国,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这病,90%发现时已中晚期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,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。
以下症状是早期胃癌的信号,大家应高度重视。
(1)上腹部饱胀:这是一种模糊的闷胀感,没有明确的诱因。劳作时感觉不明显,平静时可感知,这种感觉往往较长时间存在。
(2)上腹部疼痛:通常是一种隐隐的疼痛,疼痛程度很轻,可以忍受,但不容易缓解或缓解后短时间又可出现。
(3)食欲不振,反酸,嗳气,消化不良:食欲方面表现为食欲差,对自己喜爱的食物也缺乏兴趣。有的伴反酸、嗳气或消化不良。这些表现与胃炎、胃溃疡症状类似,容易被忽视。
(4)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:常易被误认为胃溃疡出血,出血量小时不易引起患者注意。
(5)原有慢性胃病,疼痛规律发生改变:慢性胃病患者近期疼痛规律消失,或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现效果欠佳。此时应提高警惕,及时就诊。